老宋的地盘

 找回密码
 我要加入
搜索
血常规示例图片
ℹ️ 说明:以下数据来源为:国家卫健委权威发布、常见血常规检测报告单数据、以及AI筛选网络数据矫正。
英文缩写 项目 正常区间 单位 临床意义
WBC 白细胞计数 成人(4.0~10.0),儿童(5.0~12.0),新生儿(15.0~20.0) ×10⁹/L ▼ 说明
白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,增多常见于感染、炎症、组织损伤等;减少可见于病毒感染、血液系统疾病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。 ↑:细菌感染、炎症、白血病;↓:病毒感染、再生障碍性贫血;
RBC 红细胞计数 男性(4.0~5.5),女性(3.5~5.0),新生儿(6.0~7.0) ×10¹²/L ▼ 说明
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。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、高原地区居民等;减少见于贫血、失血等。 ↑:脱水、红细胞增多症;↓:贫血、失血
HGB 血红蛋白浓度 男性 120~160,女性 110~150,新生儿 170~200 g/L ▼ 说明
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,用于评估贫血程度及类型。 同RBC,反映贫血严重程度
NEUT# 中性粒细胞计数(或绝对值) 1.8~6.3 ×10⁹/L ▼ 说明
中性粒细胞在抗感染、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。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、严重的组织损伤等;减少见于病毒感染、血液系统疾病等。 ↑:细菌感染、炎症;↓:病毒感染、免疫抑制
LYMPH# 淋巴细胞计数 1.1~3.2 ×10⁹/L ▼ 说明
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。增多常见于病毒感染、某些血液病等;减少见于免疫缺陷病、应用免疫抑制剂等。 ↑:病毒感染、结核;↓:免疫缺陷
MONO# 单核细胞计数 0.12~0.6 ×10⁹/L ▼ 说明
单核细胞具有吞噬、杀菌等作用。增多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、疟疾、黑热病等;某些血液病也可导致单核细胞增多。 ↑:慢性感染(结核)、白血病
EO#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0.02~0.52 ×10⁹/L ▼ 说明
嗜酸性粒细胞与过敏反应、寄生虫感染等有关。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、寄生虫病、某些皮肤病等;减少见于伤寒、副伤寒等。 ↑:过敏、寄生虫感染;↓:应激、激素治疗
BASO#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0.0~0.1 ×10⁹/L ▼ 说明
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。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、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等;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。 ↑:慢性粒细胞白血病、过敏
NEUT%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40%~75% % ▼ 说明
反映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的比例,临床意义与中性粒细胞计数类似。 ↑:细菌感染、炎症;↓:病毒感染、免疫抑制
LYMPH% 淋巴细胞百分比 20%~50% % ▼ 说明
反映淋巴细胞在白细胞中的比例,临床意义与淋巴细胞计数类似。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。增多常见于病毒感染,如流感、风疹等;减少可能与免疫缺陷病、应用免疫抑制剂等有关。
MONO% 单核细胞百分比 3%~10% % ▼ 说明
反映单核细胞在白细胞中的比例,临床意义与单核细胞计数类似。具有吞噬和清除病原体、衰老细胞等功能。增多可能与感染、血液系统疾病等有关。 ↑:慢性感染(结核)、白血病
EO%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0.4%~8% % ▼ 说明
反映嗜酸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的比例,临床意义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类似。与过敏反应、寄生虫感染等有关。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、寄生虫感染等;减少可能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有关。 ↑:过敏、寄生虫感染;↓:应激、激素治疗
BASO%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 0%~1% % ▼ 说明
反映嗜碱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的比例,参与过敏反应和炎症过程。增多可能与过敏性疾病、骨髓增殖性疾病等有关。 ↑:慢性粒细胞白血病、过敏
PLT 血小板计数 100~300 ×10⁹/L ▼ 说明
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。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,如皮肤瘀斑、鼻出血、牙龈出血等;增多则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。 ↑:感染、骨髓增殖性疾病;↓:ITP、再生障碍性贫血
hs-CRP 超敏C反应蛋白 <5 mg/L ▼ 说明
是一种炎症标志物,对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预测有重要意义,也用于监测炎症反应的程度。 ↑:心血管炎症、感染(更敏感)
CRP C反应蛋白 0~8 mg/L ▼ 说明
在急性炎症、组织损伤等情况下升高,用于评估炎症的存在及程度。 ↑:细菌感染、炎症、组织损伤
SAA 血清淀粉样蛋白A测定 <10 mg/L ▼ 说明
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,在感染、炎症等情况下迅速升高,可用于早期感染的诊断和病情监测。 ↑:病毒感染、炎症(与CRP联合用于感染鉴别)
HCT 血细胞比容 / 红细胞积压 男性 0.40~0.50,女性 0.35~0.45 / ▼ 说明
反映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,对贫血诊断和血液浓缩有重要意义。 ↑:脱水、红细胞增多症;↓:贫血、失血
MCV 红细胞平均体积 82~100 fl ▼ 说明
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,MCV 增大见于大细胞性贫血,减小见于小细胞性贫血。 ↑:维生素B12/叶酸缺乏;↓:缺铁性贫血
MCH 平均血红蛋白量 27~34 pg ▼ 说明
结合 MCV、MCHC 可判断贫血类型。 ↑:大细胞性贫血;↓: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
MCHC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320~360 g/L ▼ 说明
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,与 MCV、MCH 结合分析贫血原因。 ↓:缺铁性贫血、地中海贫血
RDW 红细胞分布宽度 11.5%~14.5% % ▼ 说明
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程度,RDW 增大见于缺铁性贫血等。 ↑:缺铁性贫血、巨幼细胞性贫血
PCT 血小板比容 0.108%~0.282% / ▼ 说明
反映血小板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例,与血小板数量和体积有关。 ↑:骨髓增殖性疾病;↓:血小板减少症
MPV 血小板平均体积 7.4~10.4 fl ▼ 说明
用于判断血小板减少的原因,MPV 增大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等情况。 ↑:ITP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;↓:再生障碍性贫血
PDW 血小板分布宽度 15%~17% % ▼ 说明
反映血小板体积大小的离散度,PDW 增大见于急性白血病、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。 ↑:骨髓增生异常、急性白血病
P-LCR 大型血小板比率 13%~43% % ▼ 说明
有助于了解血小板的成熟程度和功能状态。 ↑:ITP、骨髓增生异常
WBC 分类镜检 白细胞分类镜检 同自动化分类参考值 % ▼ 说明
通过显微镜观察白细胞形态并分类,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类型和病情。 辅助判断形态异常:中毒颗粒、空泡变性、核左移/右移等(如幼稚细胞、异型淋巴细胞)
RDW-CV 红细胞分布宽度 CV 11.5%~14.5% % ▼ 说明
同 RDW,反映红细胞体积的变异系数。 ↑:缺铁性贫血、混合性贫血
RDW-SD 红细胞分布宽度 SD 35~56 fl ▼ 说明
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的标准差,用于评估红细胞体积的离散程度,血小板大小不均(骨髓异常)。 ↑:缺铁性贫血早期
RET% 网织红细胞百分比 成人 0.5%~1.5%,新生儿 2.0%~6.0% % ▼ 说明
反映骨髓红细胞的造血功能,增高见于溶血性贫血、缺铁性贫血治疗有效等;降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。 ↑:溶血、出血;↓:再生障碍性贫血
RET#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 (24~84) ×10⁹/L ▼ 说明
意义同 RET%,更能准确反映骨髓造血功能。 ↑:溶血性贫血、出血后恢复期
RET-H 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27~34 pg ▼ 说明
用于评估铁利用和红细胞生成情况,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监测有重要意义。 ↓:缺铁性贫血
LFR 低荧光网织红细胞 70%~80% % ▼ 说明
反映网织红细胞的成熟程度,在一些血液系统疾病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。 ↑: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期
MFR 中荧光网织红细胞 10%~20% % ▼ 说明
意义同 LFR。 ↑:骨髓增生异常
HFR 高荧光网织红细胞 1%~5% % ▼ 说明
高荧光网织红细胞是最幼稚的网织红细胞,其增多常见于骨髓造血功能旺盛的情况。 ↑:急性溶血、骨髓移植后恢复期

QQ|手机版|小黑屋|工具箱|老宋 ( 备案中... )

GMT+8, 2025-4-30 16:06 , Processed in 0.042028 second(s), 4 queries , Gzip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返回顶部